譯聯10年翻譯品牌,20000家企業見證深圳翻譯公司
翻譯是有著很多悠久歷史的,從古代的經書翻譯到戰爭的向導等都是翻譯的形式,這類翻譯的服務類型相比現代翻譯,不是以企業類型進行服務,現代翻譯公司的發展,主要是依托于國家改革開放政策,越來越多的翻譯需求走向市場,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翻譯人才協助從事國際業務。
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的政策中,開始走向快車道;如現在的全球化離不開翻譯一樣,改革開放也離不開翻譯,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更離不開翻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落實, 全國各地大中型企業相繼成立了外事辦公室、引進辦公室、對外貿易公司,有的地方還建立了翻譯企業,如北京中外翻譯咨詢公司、上海工程技術翻譯有限公司、遼寧省翻譯公司、江蘇省工程技術翻譯院、廣州翻譯公司等。
一些大型企業還紛紛建立了翻譯工作者自己的群眾性學術團體——企業翻譯工作者協會,結合企業自身翻譯活動的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學術和服務活動。1988 年 11 月底,中原油田翻譯工作者協會率先在全國范圍內,舉辦由全國各大油田和石油院校等單位參加的企業科技翻譯研討會。1992 年 10 月底,由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上海市科技翻譯學會主辦的首屆全國大中型企業翻譯
研討會在上海寶山賓館召開,來自全國 21 個省市、自治區的代表參加了這次盛會。大會共
收到論文 70 篇,這些論文內容涉及了企業翻譯的許多方面,為此,《上海科技翻譯》專門搞了首屆全國大中型企業翻譯研討會專輯(1993 年第 1 期)。企業譯家劉先剛在這次會議上提出了“企業翻譯學”這個新名詞。
1994 年 5 月,第二屆全國大中型企業翻譯研討會在杭州召開。此次研討會由中國翻譯工作
者協會、中國科學院科技譯協和蕭山通達高知服務總公司合辦。參加會議的代表有 100 多人。這次會議的代表大多來自大中型企業及科研等基層單位,他們認為目前大中型企業翻譯工作時緊時松,忙閑不均,項目上馬時不分晝夜地加班加點翻譯,任務完成了,翻譯人員往往受冷落,甚至被視為多余人員。針對這類問題,代表們也介紹了一些好的經驗。例如,廣州鋼鐵有限公司成立了對外經濟貿易處,不設專職翻譯,翻譯同時也是業務員,身兼二職。上海寶鋼也是如此,將企業翻譯隊伍建設成一支管理型、技術型與外經貿型的隊伍。這樣既不會造成人才的積壓,又能維持企業翻譯隊伍的相對穩定。另一個經驗是企業不設專門的翻譯, 由社會團體,主要是各地的翻譯工作者協會或翻譯公司承接企業的翻譯任務。
這些會議,對溝通信息、加強合作、促進企業翻譯事業的繁榮與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到目前為止,企業翻譯界已涌現出了一大批活躍在企業翻譯研究領域的翻譯人士和專家。企業翻譯的理論研究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企業翻譯慢慢的走向市場,成為客戶在國外開展業務,或者與外商洽談時的翻譯服務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