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聯10年翻譯品牌,20000家企業見證深圳翻譯公司
專業的書籍文獻翻譯公司,在處理譯稿方面,從翻譯老師的選擇,到翻譯質量的控制都有嚴格的流程,同時后續編輯審校譯稿也有兩種方式:通讀加工,校訂加工。前者一般是譯文質量較好的稿件,編輯校對只需通讀,發現問題時才對照原文進行修改、潤飾;后者是用于較次的譯文,光是通讀還不行,需要常常對照原文進行加工,但也不同于真正的校訂工作那樣,逐句較訂譯稿。
翻譯公司的編輯加工稿件,應該做得既好又快,事半功倍,要達到這個要求,必須善于發現問題。怎樣才能善于發現問題呢?來稿情況各有不同,編輯的工作方法也有不同,恐怕很難找到普遍適用的規則。勉強說來,也許有這樣幾條可供探索的門徑。
一是照應前后。翻譯員工作時都是一句句進行翻譯的﹐他的注意力是集中的第一個句子上,即使譯后通讀全文。注意力也還是側重在這一方面。他顧不得許多前后照應的問題。譯稿中的錯漏及上下文語氣不相銜接的問題,編輯審校可以在通讀時發現。編輯審校不僅可以有與翻譯員不同的新鮮眼光,而且有與翻譯員不問的角度;注意力集中在上下文的照應上。上下文中出現漏洞,一對照原文,十之八九可以發現錯譯漏譯之處或者需要潤飾文字的地方。
二是注意長句。漢語句子一般比較簡短精練,而許多外國語文的句子則比較冗長繁復,因此外文譯成漢語時往往會出現臃腫累贅、讀一遍還抓不住其意思所在的句子,這類句子最易出現錯漏,也最需要潤飾。因此,編輯審校遇到長句子,最好對對原文。
三是推敲語法。譯文是以原文為藍本譯出來的。中外文的語法規則和行文習慣不同,翻譯員卻往往仿照原文句子的形式,譯出形式上相似但意義上卻有出入的句子,或者譯出中國讀者感到難懂、別扭的句子。翻譯員跳不出原文框框的束縛,以為自己能懂別人也應該能懂,編輯應該能跳出原文的網羅,從漢語語法上細作推敲﹐凡是語法混亂、意思難懂的句子,則應查對原文,進行加工。